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

又是旅行箱


又是旅行箱

這次是24吋旅行箱的一個輪子故障,外皮磨損嚴重;輪彀變形,以至於卡住輪子。整個輪子構件完全無法使用。

麻煩的地方就在這裡:箱體完好,就只是一個輪子故障,整個丟掉很可惜;況且若要丟棄,還不能隨便亂丟,得依照大型垃圾處理程序才行呢,怪不得有個笑話說大象死了誰最傷心:那位飼養員,因為他得挖一個洞埋葬大象,而傷心的是那個洞很大,要挖很久。

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修復囉。我找到一家專門修理旅行箱的店家,說巧不巧,是路過時發現的。我說專門一點也不為過。也有別家提供這類服務,只是他們都只是集貨站,有案子的話就轉到他這裏來,真正專職修理旅行箱的大概就只有他了。我運氣很好,遇到了源頭。

老闆姓丘,不難辨識,因為他有一副明星像。從小跟隨父親在後火車站的太原路銷售各類公事包旅行箱,兼作維修。前幾年不再專職買賣,搬離那裡改修理服務。他說他年紀已經40幾了,從小到大只有這項專長,不然能幹嘛。

要從事這行不容易。旅行箱的種類多樣,雖然每個旅行箱的零件不多,但是規格都不同,很難找到一模一樣可以立即更換的零件,大部份情況只能將就著湊合得用就好。拉桿是例外,是規格較統一的零件之一。上一篇提到,我那個商務旅行箱之前也發生過拉桿故障,送回工廠後換回另一個知名品牌的拉桿,有一種賺到感覺。

話說回來,能提供這項服務非常不容易,要務之一是得準備各種零件和工具。他的零件夠多工具齊全,先找一個尺寸差不多的輪子,破壞原本的軸承,然後以熱風槍把變形的輪彀撐回原貌。現場就能修好,只要300元,剛好湊數的輪子有bearing,真划算呢。


地址: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2段170號

改旅行箱的輪子為直排輪用的

改旅行箱的輪子為直排輪用的

這個商務旅行箱跟著我東奔西走七八年了,箱體沒什麼問題,只是滾輪磨損得厲害,且行進時噪音大。我一直有個想法:為了搭載人體,直排輪用的輪子應該具備很高的規格才對。所以呢,我想把旅行箱的輪子替換成直排輪用的,讓我的旅行箱也能享有高規格的對待。

從家附近的直排輪專賣店購得輪組材料,共兩組;每個輪子搭配兩個培林,培林中間要安插一個套環。輪子兩旁還各有一個套環;一根螺絲軸心貫穿全部零件。

拆卸原本旅行箱的輪子比較棘手,必須以虎口鉗將軸心另一端的鉚釘頭破壞掉,才能抽出磨損的輪子

其實若不升級的話,旅行箱還是堪用。因此事先丈量規劃,確定可行後才進行破壞。有趣的是,新材料的尺寸居然能夠配合的完美無差。

首先是輪徑,專賣店70mm的規格,與原本的一樣。原本輪子加上兩邊墊片的寬度總共是28mm,雖然新輪子組的構造複雜,但組合起來的尺寸居然也與新輪子組的一樣,兩者都能安裝在輪艙裏。軸心不用說,兩者都是6mm,又是剛剛好。

這讓我很好奇,是不是原本就設計安裝直排輪用的輪子給旅行箱用?以結構來看,舊輪子的構造簡單許多,且出乎我意料的是舊輪組居然沒有培林,怪不得不夠滑溜。新輪組單個零售成本要260元。


不論如何,升級計畫意外地順利完成,行走起來果然安靜無聲,繼續跟著我南征北討。

物質世界: 我為什麼要開闢這個題材

我為什麼要開闢這個題材?

人類獲取的物質已經超過所需甚多。這是個拚命生產又拚命消費的時代。消費固然能帶動生產,但努力生產後又得想盡辦法促進消費,似乎只有不斷消費才能維持成長。我們在固定的迴路中轉圈圈,有生之年好像沒有逃離開這個迴路的可能。

生產過剩,物質過多;東西壞了,丟了再買就有;換新容易維修難,就是我們眼前的這個物質世界,使得我們不再珍惜,變得浪費。

不只是我們面對有形物質的態度,面對無形的物質例如感情也一樣。一位資深婆婆曾說,他們以前的觀念:東西壞掉的話,是去修理它而不是丟掉它;婚姻也是。

以經濟的立場及效率來看,維修需要的額外人力、特殊的知識技巧,以及工具準備不易等等,確實不見得划算,對於日常生活用品尤其如此。然而,就是因為不划算,反而讓維修這件事變得珍貴。之前,修補這個字眼給我一種貧困資源缺乏的感覺;現在卻有一種懷舊的風味,充滿歷史與技藝的故事。

章子怡嶄露曙光的作品「我的父親母親」裡有一個份量頗重的橋段,是修理一只瓷碗。工匠(片中稱為鋦碗的)先將破碎的片瓦組合成原狀,然後沿著裂痕打孔;孔中放入預先形塑好的金屬釘,然後固定分離的兩邊。看起來是碗,但修補的可是破碎的心。

引用網友剪接的片段,做為這篇引言的結束,修繕的故事的開始。我將收集更多修繕的故事,分享這類知識與傳遞愛物惜物的胸懷。

https://www.kalvin.cn/video/play/XMjUwNjY1OTcy